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各类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分工协作■■◆◆■◆;将助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将提高科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效率◆■■,以新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打通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堵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才能体现出价值,具备可持续的能力★◆◆★★■。在传统产业领域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将促进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夯实传统产业“基本盘”地位;在新兴产业领域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推进重要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新突破,塑强新兴产业新动能★★■★■;在未来产业领域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打造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培育未来产业新竞争优势。
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衔接互动,搭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舞台。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动态★◆■◆◆,精准识别技术前沿趋势,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预测与评估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突破点和机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对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切合点进行匹配◆■◆★、分析和筛选,为技术合理转化提供科学指导。发布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扩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打造技术需求■■◆■■★、应用场景需求深入对接平台,加速重大技术成果场景落地和迭代应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创造市场空间。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内在发展逻辑,指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动能和优势★◆★◆。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改造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流程再造,加速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和管理创新,提升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随着技改投入持续加大■★■★,钢铁■◆★◆◆、石化★★、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先进技术逐渐普及◆★,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2023年,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分别达到33.6%和15■■★.7%。5G、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通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2023年,全国已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2万亿元,产品研发周期明显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植入产业发展“基因■■★”,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2023年,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化投入快速增长■■◆,购进环保治理服务同比增长17■★★◆.7%;高耗能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制造业销售收入比重较2022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互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保障。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为产品创新成功搭建从■■“实验线”到“生产线”的桥梁★■■■◆★。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引导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优化创新发展生态★◆,对新兴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要素资源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创新政策的相互促进、互为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涌现和快速发展。(作者袁红英,系山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推动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交流互通,筑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根基■★★■◆。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卓越工程师。完善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交流互动的发展通道◆■★★◆,突出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打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壁垒,设置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复合型领军人才。
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互促,夯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可以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是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基石。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由应用研究指向基础研究,成体系推进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前沿导向的探索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不断优化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和激励政策改革,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未来前沿技术协同发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不断加大★★■◆,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以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基础通信程序3个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增长迅速,分别同比增长59★★◆★.4%、39.3%和30.8%■■,远高于国内平均增长水平。科技创新还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扩规模◆◆◆★■★、优布局★■■、提质量,新增长极不断涌现。从重点行业来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增长54◆■★★★◆.0%,服务机器人增长23.3%,3D打印设备增长36■★◆★★◆.2%。同时,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通常是基于某一项关键技术创新对产业进行的革命性改造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一方面,通过基础研究创新从科研链条起始端越过关键领域技术门槛,普遍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技术水平,打牢产业创新的地基★◆★■;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研究创新,将特定科技创新成果与具体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相衔接,直接推动产业升级甚至变革◆■★■,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历史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总是相辅相成,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新局面,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力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是大国竞争的战略焦点,也是重塑世界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在未来产业领域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已在部分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有所突破。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扎实推进基础科学研究,通用基础技术的更新迭代将赋能工业全产业链环节,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技术支撑。随着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生命科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科技创新研发,将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优势■★■◆。